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。安徽定遠,一個有67萬人口的大縣,3000平方公里展現(xiàn)空間廣度,1500年歷史積累時間厚度,名人將相如璀璨星辰閃耀,珍鮮物產(chǎn)似漫天煙雨云集。這里的故事,如星光、照信仰,也如煙火、落凡塵。非凡與平凡的張弛之間,這方天地,分外精彩。
將相故事,星光閃耀
地名,是我們對陌生地方的第一印象。定遠這個名字,帶給人充分想象,定能致遠、心定神遠……似乎是一片安寧、曠達的天地,恬淡舒適、似文雅公子。但了解定遠歷史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“定遠”更像個鐵骨錚錚的熱血男兒。
定遠,得名于“安定遠方”。南北朝時期,定遠所處的江淮地區(qū)是各方勢力激烈爭奪之地,因此歸屬和建置變動頻繁。南朝梁武帝時,派定遠將軍曹世宗收復淮南失地,置定遠縣,縣名“定遠”由此而來,含有安定邊界、收復遠方失地之意。
江淮之地多紛爭,自然也多英雄。東漢末年,一員大將在定遠誕生,他就是魯肅。魯肅聯(lián)劉抗曹,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重要人物,深得孫權(quán)敬重。關羽荊州單刀赴會,魯肅挺身而出與之周旋。如今,定遠縣城主要道路也以“魯肅”命名,表示紀念。
990多年前,歷史上著名廉吏——包拯,來到定遠任知縣,開始他輝煌人生的華麗篇章。定遠是包拯首任知縣的地方,在短暫任期內(nèi),包拯體恤民情、清正廉潔、斷案如神,在定遠留下了《判虎》《斷烏盆》《斗龐三甲》《識韓道青》等20多個傳奇故事。
古為將相故里,今為紅色之鄉(xiāng)。定遠人身上流淌的熱血精神,似乎古今未改。新四軍的故事,中原局三次會議的召開,藕塘革命烈士紀念碑……眾多紅色文化的遺存在定遠,續(xù)寫將相的輝煌故事。
美食故事,煙火落塵
定遠的歷史里,將相故事,光芒閃耀。這方天地既有英雄人物、棟梁之材,也能孕育萬千風味、美食珍材。平凡的生活食材、風味小吃,都有道不盡的故事。
不管是春節(jié),還是平日里,隨便走進池河鎮(zhèn)的一戶人家,幾乎都能在家里發(fā)現(xiàn)池河糕。要是家里來了客人,臨走的時候,女主人一定會殷勤地塞條池河糕給客人,寓意來年紅紅火火,步步高升。
天下臘肉名堂不少,多以五花肉為主料,也有臘豬頭肉的、臘槽頭肉的、臘豬蹄豬肘子的、臘豬肝和肥膘的,甚至還有臘整豬的,唯有安徽定遠爐橋鎮(zhèn)專臘豬屁股,做成了就叫橋尾臘肉。
美食往往能映射出一個地方的性情。定遠地處秦嶺余脈江淮分水嶺,屬南北要沖之地。定遠人的性情更偏爽直,頗顯大碗大口之氣。扯一支鹵鵝大腿下酒的畫風,想來是適合定遠人的。據(jù)傳,定遠人養(yǎng)鵝、吃鵝的傳統(tǒng),可能要追溯到明朝戚繼光時代,定遠話里“鵝”、“倭”同音,每個戚家軍出征前都要吃鵝,寓意著抗倭勝利,驕傲歸來。定城鹵鵝,正是抗倭之鵝,勝利之鵝!
定遠美食與名人的故事,還有很多。相傳五代末,后周大將趙匡胤坐鎮(zhèn)爐橋攻打壽州,久攻不下,心情煩躁,胃口不佳。爐橋鎮(zhèn)上的糕餅家作此糕點獻上,趙嘗后食欲大增,然后一口氣攻下壽州。后來他做了大宋皇帝,稱此點救過他,“大救駕”遂由此得名?,F(xiàn)如今,爐橋大救駕仍保持手工制作的方式,靠師徒手把手傳技。這段歷史趣聞,也為大家津津樂道。
除特色美食外,最尋常的稻米在定遠,也有一段佳話。2009年11月6日,袁隆平院士首次來到滁州大地,便贊嘆道“聽說‘環(huán)滁皆山也’,來到了這里卻發(fā)現(xiàn)是‘一片米糧川’。”“這里的土壤非常肥沃,還有非常好的氣候條件,一定要把水稻產(chǎn)業(yè)發(fā)展好”。這次行程之后,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級稻百千萬工程即落戶定遠。
煙火向星辰,所愿皆成真。定遠人崇敬名人將相,千百年來口口相傳的故事深入人心,凝結(jié)成美食的創(chuàng)造、生活的智慧。將相文化如星辰閃耀,卻也似煙火融入生活,這是定遠文化的魅力所在,也是我們向往的生活哲學。
定遠的故事、定遠人的故事,待時代續(xù)寫。